这场政变最倒霉的莫过于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这对君臣。明代宗原本因病体沉重而被废为郕王,不久后便去世,而于谦则因“迎立外藩”之罪被杀。尽管代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,紧急升任皇帝,力挽狂澜,成功保住了大明江山,但他登基后的表现却并不理想。初时,他不愿让太上皇明英宗归国,归国后也不肯将帝位归还给英宗;此外,还废除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,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
相比之下,于谦的遭遇更为凄惨。这个心系国家、重视社稷的忠臣,在土木堡之变后,为了挽救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战功,堪称大明的再造者。他不仅心系国家与人民,且一直为大明的长远利益着想。在明代宗病重且未立储君之时,于谦与其他大臣密切商讨,力求恢复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。在夺门之变爆发后,于谦手握兵权,竟然没有反抗,甚至任凭英宗处置自己,最终落得身死的悲惨结局。
那么,于谦为何没有选择反抗呢?今天,宋安之将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一原因。
一、夺门之变前的局势:于谦为何支持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
在夺门之变发生前,朝廷内部的势力对皇位继承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。以大学士王文为代表的圆滑派,深谙代宗的心思,他们认为代宗不可能再立自己曾废除过的朱见深为太子,因此建议立与英宗血缘最近的襄王朱瞻墡的儿子为太子。朱瞻墡的威望较高,且其父亲曾是明仁宗的嫡长子,继位后成为了明宣宗。襄王这一支系被认为离帝位最近,因此有较强的继承资格。王文这一派提出的奏疏,暗示了“早择元良”的重要性,而非“早建元良”,实际上是在为代宗选择储君。
展开剩余81%另一派则以李贤为代表,他们主张在代宗去世后,迎回太上皇明英宗复位。而于谦、王直、商辂等务实派大臣认为,朱见深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,因为太子之位本来就该属于他。面对复杂的局势,这道奏疏最终在正月十六日夜间完成,但未能及时上报。考虑到代宗可能会拒绝王文一派的提议,很多人预感到他很可能会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。可惜就在十六日的晚上,夺门之变突然爆发,第二天早上变局就已经完成,代宗是否同意立朱见深为太子成了永远无法解答的谜。
二、于谦是否有能力反抗政变?以及为何没有出兵镇压
若于谦决定出兵反抗,他复立朱见深的努力将会宣告失败,并且明朝也将陷入一场巨大的动乱。然而,于谦是否具备反抗的能力呢?事实上,于谦对京城的防务了如指掌,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。据史籍记载,作为少保的他曾对京兵进行大规模改造,创造了团营制,将精锐兵力分成十个团营进行统一指挥。这一军事改革使得北京的防务得到大幅度提升,且许多重要的军官都与他关系密切。例如,石亨就是在于谦的推荐下逐渐升职,最终成为代宗朝的重要人物。
从这一点来看,于谦无疑具备了足够的反抗能力。即使在夺门之变发生时,明代宗虽然未死,但仍然重病在床,于谦可以利用这一点,宣称是奉代宗的命令,出兵镇压这场政变,这样一来,既能够避免内乱,也能够为自己争取合法性。即使英宗复位,他也完全可以借机平定叛乱,维护局势。然而,史学家谈迁在《国榷》中提到:“于少保最留心兵事,爪牙四布,若夺门之谋,懵然不少闻,何贵本兵哉?”从这一点看,于谦显然是提前知晓了政变的动向,但却并未采取任何反应。
三、于谦为何放弃反抗?
为何于谦选择放弃反抗,最终选择静待英宗复位后对自己的处置?他的决定背后有着五个关键原因:
1. 担心国家陷入混乱: 若于谦强行出兵,推翻夺门之变的结果,必然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,甚至可能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内乱。虽然他能支持襄王之子继位,但这样的举动难免引发外界的不满,甚至可能被指责为权臣乱政。
2. 政变具有一定的合法性: 夺门之变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,这意味着即便是明代宗死后,英宗也有一定的合法性来复位。于谦若强行出兵镇压,势必会得罪孙太后,甚至被视为反叛者。
3. 于谦的忠诚与谨慎: 于谦虽然忠诚,但他从未有过改朝换代的野心。他一心为国为民,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合格的臣子,而非权力的操控者。
4. 反应过慢: 虽然于谦早已收到了风声,但政变方始迅速展开,他来不及反应。
5. 忠诚于江山社稷: 于谦的忠诚对象是国家与社稷,而非某个特定的皇帝。他认为夺门之变属于皇族的内部斗争,与自己无关,因此选择了顺其自然,不愿插手。
然而,尽管于谦作出了如此选择,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厄运。虽然他支持的太子朱见深最终复位,但英宗为了确保自己复辟的合法性,仍然将于谦以“谋立襄王之子”的罪名加以诬陷,并最终将其处死。
四、于谦之死的历史意义
于谦的死,在明朝历史上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这位曾力挽狂澜、挽救大明江山的大臣,最终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,极大地打击了士大夫集团的积极性,也使得皇权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越发疏远,这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。幸好,朱见深在即位后,恢复了于谦的名誉,甚至在诰文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忠诚与义烈。明史对于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他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-配资入门炒股-证券配资公司-正规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